自贡市大安区“十四五”爱体育- 爱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25-11-19 11:31:32 浏览次数:

  爱体育,爱体育官方网站,爱体育APP下载

自贡市大安区“十四五”爱体育- 爱体育官方网站- 爱体育APP下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纪实

  “十四五”以来,大安区在397.5平方公里的“三农”沃土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擎、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共同富裕为导向,交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优异答卷:创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全国第三批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争取到全市唯一首批省级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建设以及全省第三批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高位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评估(全省第2、全国第18)……一组组硬核数据、一项项创新实践,勾勒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轨迹。

  “三大片区”绘就产业新版图。近郊依托青龙湖生态与区位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成4900亩粮油示范片、1400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开发“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等新业态,连续举办4届自贡半程马拉松、2届油菜花季和首届路亚(舟钓)邀请赛、环青龙湖公路自行车赛,青龙湖片区入选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建设名单,团结镇朝天村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郊以何市镇为中心,构建肉鸡全产业链集聚区:前端建成26万套种鸡场、3500万羽苗鸡孵化中心和年产量18万吨饲料厂;中端建成规模化肉鸡养殖场976条,90.81万平方米,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黄羽肉鸡养殖区;后端建成并投用日销售量10万羽肉鸡交易中心及年加工能力2000万羽的冷鲜禽肉加工基地。2024年肉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远郊聚焦沱江流域,守稳“天府粮仓”大安阵地:建成万亩“中稻+再生稻”吨粮田核心示范区,两季平均亩产800公斤,发展稻蛙/稻虾基地2.01万亩(最高亩收益4万元);建成科技示范基地750亩,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育秧等技术;建成现代化水稻加工企业6家,开发精米、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安大米”年总产值超100万元。

  园区建设激活发展新引擎。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龙头,构建“国家-省-市-区”四级园区体系,园区成为农业现代化“主阵地”。大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三级跳”:2021年创成省三星级园区,2022年跃升省五星级并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3年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自贡“国字号”农业园区零突破)。2024年园区中期评估全国第18位(全省第2),建成农业科创合作平台8个,选育新品种22个,推广新技术百余项,智慧农业覆盖率超60%,节本增收11%。2025年主导产业产值63.97亿元(占园区总产值82.3%),农产品加工产值50.18亿元(加工转化率3.51:1),网络零售额15.7亿元(较创建前增长35%),跻身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一方阵。

  农业“接二连三”积蓄新动能。特色农产品加工稳步提质。持续抓实传统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不断拓展肉制品加工、糕点、调味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板块,加力推动阳雪食品3万吨冷鲜禽肉、盐为本食品等一批项目落地见效。大安区现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32户,其中规上企业13户(2024年实现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3.6%),特别是冷吃兔等肉制品加工企业26户中,有规上企业8户,占全市规上肉制品加工企业的36.4%(为全市第一,全市22户)。乡村旅游发展成效初显。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培育江姐村红梅花、伍家村油菜花、三多寨梨花、龙骨山桃花、青龙湖油葵花、庙坝皇菊花“六朵金花”核心IP,形成春游桃花、梨花、油菜花,夏游油葵花,秋游皇菊花,冬游红梅花的“四季赏花画卷”,推动乡村旅游从“一季热”迈向“四季火”。2024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

  人居环境焕新升级。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38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建成农村污水管网10公里、集中式处理设施7座,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超77%;城乡垃圾一体化管理全覆盖,100%行政村垃圾收运体系常态化运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零增长,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超85%,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6.43%、95.01%,“山青、水绿、村净”的生态图景愈发清晰。

  乡村建设提质增效。整合5700万元资金(户均投入超2000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建成9个、扩面打造7个和美共富乡村;完成3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扩建,村“两委”班子中,现有致富带头人207人、大学毕业生19人、37人,村干部平均年龄44.8岁;投入1909万元资金,围绕4个市级重点村因村制宜梳理村名村史、乡贤名人等文化遗产,建成村史馆15个,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77%;新改建农村公路75.5公里,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单位。

  试点破题激活源动力。坚持“试点+集成”双轮驱动,成功争取全市唯一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在伍家、恐龙等5村实施19个改革项目(总投资7622万元),撬动省级4000万元及市、区、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形成可复制样本。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率先落地(团结镇狮塘村方案获市级批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速,牛佛镇8.5亿元项目22个子项目中7个完工、6个在建、9个推进;文旅融合核心片区6.1亿元项目完成立项并达成金融合作,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三资改革释放新动能。以“管活并重”为导向,筑牢集体“钱袋子”、激活要素“流动池”。截至2024年底,累计清理农村集体资产4.82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7.82万元增至47万元(增幅超163.75%),连续三年居全市前列;创新闲置资源盘活机制,梳理143处闲置资产,通过“农房+电商仓储”“企业+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动态运营,农户参与度提升;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首战告捷(出让2.02亩商业用地,成交85.03万元),出台管理办法并建立全区可入市土地目录,要素配置更高效。

  数智赋能增强内生力。构建“数字+生态+人才”协同体系,激活乡村振兴“神经中枢”。建强“三级数字乡村平台”,集成村情上报、积分治理、AI视联网等功能,实现“一网统管”,创成全省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深化“川善治”平台应用,推动党建、政务、服务“上云用数赋智”,试点区域保持五星村庄水平。实施“引育用”人才工程,引进高校高端人才9名、技术骨干34名,与5所高校共建6个专家站,培育高素质农民1586名、致富带头人50名,吸引1800余名人才扎根一线,为改革注入源头活水。